文档详情

《国际私法09期末试卷(无答案)》.doc

发布:2015-12-13约4.3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来源:人人 付姿祯 搜集整理 2009国际私法试题 本期末试卷满分为100分,占课程总成绩的100%。 答题要求: 1、请将所有答案统一写在答题纸上,不按要求答题的,责任考生自负; 2、答题纸与试卷一同交回,否则酌情扣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各国关于国际私法调整对象范围认识不一,认为国际私法只解决法律冲突问题的国家是( )。 A.美国 B.法国 C.俄罗斯 D.德国 2.一国在涉外司法审判中要考虑外国法的适用,一国为什么要适用外国法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提出一国适用外国法是出于礼让的是( )。 A.胡伯 B.萨维尼 C.库克 D.凯弗斯 3.不动产物权适用物之所在地法,这一冲突规范的系属是( )。 A.不动产物权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B.不动产物权 C.物之所在地 D.物之所在地法 4.对某一涉外民事关系的调整,甲国法院按照其本国的冲突规范,应适用乙国法律,而乙国的冲突规范规定,应适用甲国的法律,结果甲国法院按此指引,最后适用了甲国的实体法,这是( )。 A. 间接反致 B.转致 C. 侠义反致 D.反致 5.中国公民柳林与中国公民高霞在日本结婚,婚后移居美国,在美国生育一子刘球,具有美国国籍。刘球1岁时,送回中国由奶奶抚养。刘球4岁时,柳林与高霞因是否回国发展产生争议,高霞不同意柳林回国的意见。双方协议离婚。柳林回国后抚养刘球。高霞要求刘球的监护权,要带回美国,柳林不同意。高霞在北京某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令刘球由其监护,本案中,法院应适用何国法律( )。 A. 日本法 B. 美国法 C. 中国法 D. 柳林与高霞协商选择应适用的法律 6.北京大学学生甲与美国一高校联系到该校就读,获准。与学生甲住同一宿舍的学生乙产生嫉妒,盗用学生甲的名义给录取学生甲的美国学校发一邮件,称已有更好的美国学校录取她了,抱歉不能到该校就读。学校遂取消学生甲的入学资格。学生甲得知此事后,在中国法院提起诉讼。本案应适用的法律是( )。 A. 美国法律 B. 中国法律 C. 当事人在中国法律与美国法律之间选择的法律 D. 法院在中国法律与美国法律之间选择的法律 7.中国华美公司与新加坡鸿发公司因货物运输发生争议,华美公司在新加坡提起诉讼。双方当事人在运输合同在没有选择解决争议适用的法律。华美公司在起诉书中的诉讼请求以新加坡法律为根据,鸿发公司在答辩书中以新加坡法律为依据进行抗辩。法官认为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都引用新加坡法律,于是以新加坡法律为准据法裁断争议,这种法律适用属于( )。 A.当事人明示选择了法律 B.当事人默示选择了法律 C.法官推定选择了法律 D.法官根据当事人意愿选择了法律 8.中国公民王曲子在日本留学3年,回国前夕到市场购物不幸被撞身亡。肇事方根据日本法律赔偿70万元人民币。王曲子的父母与王曲子的妻子因遗产继承发生争议,诉至上海某法院。诉讼中,当事人因法律适用再次发生争议,王曲子的父母主张适用中国法,王曲子的妻子主张适用日本法,问,本案如何确定应适用的法律( )。 A. 根据王曲子妻子的主张适用日本法 B. 根据王曲子父母的主张适用日本法 C. 重叠适用中国法和日本法 D. 选择适用中国法和日本法 9.某高校一老师在上国际私法课时提问同学,谁知道在国际上最有成效、最富影响的专门从事冲突法统一活动的国际组织称谓,同学们众说纷纭。如果老师提问的是你,你能从以下机构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吗( )。 A.国际商会 B.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 C.海牙国际私法会议 D.罗马国际统一私法协会 10.中国甲公司与美国乙公司发生争议在美国法院打官司。因部分诉讼证据在中国,美国乙公司的代理律师到中国取证。美国乙公司代理律师到取证地的省外事办请求对所取证据认证时,被拒绝,理由是根据中国法律外国律师不能在中国取证。美国律师遂委托一中国律师代为取证,问,外事办是否应对该证据进行认证( )。 A.应该认证 B.拒绝认证 C.证人是美国公民可以认证 D.中国甲公司同意取证可以认证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我国国际私法理论认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的特征,广泛性是指国际私法调整( )。 A.平等主体之间的涉外民事关系 B.平等主体之间的涉外商事关系 C.纵向涉外民商事关系 D.国际民事诉讼和国际商事仲裁关系 2.1972年《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公约》在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确定方面规定非常具有特色,它以( )连接因素作为连结点,采用多元连结因素来确定准据法,体现对各方利益的充分考虑。( )。 A.侵权发生地 B.直接遭受损害人惯常居所地 C.被请求承担责任人的主营业地 D.直接遭受损害的人取得产品的地方 3.冲突规范在结构上由( )组成。 A.范围 B.连接点 C.系属 D.渊源 4.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