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播火箭发射》说课稿.doc

发布:2025-03-25约5.91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播火箭发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川教版(2019)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图形化编程之聪明的角色中的第1节“广播火箭发射”。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图形化编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本单元“图形化编程之聪明的角色”旨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编程实例,掌握图形化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巧。而“广播火箭发射”这一节,是让学生初次接触广播机制在图形化编程中的应用,就像打开一扇通往更复杂编程世界的大门。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程序中不同角色之间如何进行信息传递,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编程项目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分析

这部分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介绍广播的概念,用火箭发射这个有趣的场景来引导学生理解广播就像一个角色向其他角色发出的一个通知。二是展示如何在图形化编程软件中创建广播消息,就像创建一个特殊的信号一样。三是教学生如何让角色接收广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像是角色们在接收到通知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整个内容以火箭发射为主题,从按下发射按钮(广播发射信号)到火箭升空(接收广播并做出反应),非常形象地呈现了广播机制的运行过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广播的概念,学会在图形化编程软件中创建广播消息和让角色接收广播并执行相应操作。比如,能够成功设置火箭发射的广播消息,并且让相关角色在接收到广播后正确地做出动作,像发射火焰特效、改变场景背景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编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当遇到广播设置错误或者角色接收广播后没有按照预期动作时,学生能够自己分析问题,找出是广播消息设置错误、接收角色错误还是其他逻辑错误。同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编程中,广播机制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清晰的逻辑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图形化编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就像我曾经看到过的一群小学生在编程比赛中,他们因为对编程充满热情,所以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放弃,并且通过团队合作互相启发,最终创作出非常棒的作品。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编程的乐趣,并且学会与小伙伴们合作。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广播的概念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在图形化编程软件中创建广播和接收广播的操作。这就好比是建房子要先打好地基一样,这是后续进行更复杂编程的基础。

(2)教学难点

正确设置广播的逻辑顺序和让多个角色之间通过广播进行有效的交互。这有点像指挥一场交响乐,每个乐器(角色)都要在正确的时间接收到指挥(广播)的信号,然后准确地演奏(做出反应)。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基础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他们能够熟练地打开软件、进行简单的文件操作等。在之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接触过一些图形化编程的基础知识,比如移动角色、改变角色外观等简单操作,这就像是他们已经有了一些小的建筑材料,现在我们要教他们如何用新的工具(广播机制)来构建更复杂的建筑(编程项目)。

2.学生学习困难

但是对于广播这种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就像我在之前的小测试中发现,当我简单地给学生解释广播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时,很多学生还是一脸茫然。他们很难想象在编程中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广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让多个角色准确地按照广播逻辑进行交互,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用更形象、更具体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

3.学生学习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就像一群小探险家一样。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尝试,但是也容易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急躁或者失去信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同时也要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我会创设火箭发射的情境。从火箭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到发射时的壮观场景,再到发射后的一系列反应,整个过程都与广播机制紧密相连。这样做的依据是,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就像我曾经带学生去科技馆看火箭发射的模拟演示,他们在那种震撼的情境下,对火箭发射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好奇,也更容易记住相关的知识。所以我想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广播在火箭发射这个编程项目中的作用。

2.任务驱动法

我会布置一系列与火箭发射相关的任务,例如创建火箭发射的广播消息、让火箭角色接收广播后升空、让其他相关角色(如火焰特效角色)在接收到火箭发射广播后做出相应动作等。这样做是因为任务驱动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