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pdf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诊治研究进展--第1页
龙源期刊网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游雅淇王伟钢
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年第05期
【摘要】干燥综合征病理机制多与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关,病理关键为阴虚燥
热,轻则肺胃阴伤,重则肝肾阴虚。近年来,各代医家从脏腑辨证、三焦辨证、气阴燥瘀辨证
等不同方面进行论治,治疗大法多遵循滋养肝肾、益气养阴润燥、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等,并
提倡针灸、理疗等综合治疗。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综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5.019
干燥综合征(sjögrens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唾液腺和泪腺等
外分泌腺,常以明显的口眼干燥为特征,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不一,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
身抗体(抗Ro/SSA抗体、抗La/SSB抗体)和伴有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常合并多系统损害。
本病单独发生者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sjögrenssyndrome,pSS),继发于另一诊断
明确的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者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secondarysjögrenssyndrome,sSS)。本文主要讨论pSS。
病名1研究
中医文献无“干燥综合征”一词,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与中医“燥证”“消渴”“痹证”
等有相似之处。因常伴有关节症状,又可命名为燥“痹”,证候表现以内燥为主,也有外燥表
现。路志正在《路志正医林集腋》中提出“外燥之痹多兼风热之邪,其治当滋阴润燥,养血祛
风”,不仅明确提出燥“痹”的病名,而且详细阐释了本病的发病和治疗。20世纪80年代路志正
首创燥“痹”病名,1989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将SS命名为燥“痹”。
病因2病机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燥“胜则干”的记载,是对燥邪致病病理特点的总概括。对于燥“
痹”的病因病机认识,各医家持不同见解。
路志正[1]认为,燥痹的病因可分为外燥与内燥。燥邪日久,耗伤阴液,导致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形成血瘀、痰浊、虚热,致经脉不通,关节、筋骨、络脉失养,形成关
节痹证。外燥包括凉燥与温燥,又有风邪致燥、疫疠致燥、饮食致燥之分。内燥为脏腑经脉气
血阴阳失调,损伤阴液;或津液运化失司,损耗阴津而成。董振华[2]认为,瘀血不仅是一种
病理产物,又可作为继发性的致病因素,在SS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瘀血产生
原因有因燥致瘀、因郁致瘀、因虚致瘀之分。卢思俭[3]认为,瘀血是SS的致病因素之一。
《临证指南医案燥》·指出:“燥为干涩不通之疾,因津液不足,燥热炽盛,使血脉干涩,停而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诊治研究进展--第1页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诊治研究进展--第2页
龙源期刊网
为痹。久病入络,阴虚络滞,或者阴津亏虚,阴虚血燥,血运失畅而癖结于内。”周翠英等[4]
认为,燥毒在SS的病机中起重要作用。燥毒互结为患,灼伤营阴,伤津耗液,上则口眼诸窍
及皮毛受损,内则五脏六腑失其所养,外则五官九窍失其濡润。刘英[5]认为,疾病晚期邪气
潜伏体内形成燥毒,伤津耗液;或使人体解毒功能发生紊乱,排毒不畅,气血津液运行迟缓。
马武开[6]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正虚感邪、阴虚津亏、瘀血阻络和燥盛成毒等引起津液损
伤及输布障碍,造成机体津液相对或绝对不足,并与女性生理特点相关。
总之,本病口眼干燥的症状不仅因为津液亏损,有失濡养所致,还可因气虚不能化津或瘀
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