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线纬线0解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我们的家园——地球 一 知识补充 1、地球的形状认识史 (见教学设计) 2、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1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 离叫海拔,如图中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描述某地的高度) 2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 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如图中甲地对乙地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描述某地的起伏状况) 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3、五种常见的地形比较 4、经线与纬线 经度与纬度 经线与纬线 经度与纬度的比较 经线与纬线 经度与纬度的比较 请注意 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的有一根轴,地球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地球仪或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 经线和纬线分别可作无数条。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交织成经纬网。 从不同角度看,经纬网的形状不一样。 南北方向是有限的,东西方向是无限的 。 10°W不在西半球 5、关于地图 二 课标要求 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 (说出一地的经度和纬度,说出某一经纬度对应的地理事物) 学会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关注卫星遥感技术和卫星定位仪在制作地图和生活、工作中的作用 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识别主要的地形特征,能判读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 三 教学建议 课时建议: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4—5节,第四节2节,复习检测2节。 第一课时 地球的形状 1、补充大洲大洋的知识 2、本节侧重于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STS) 3、活动建议:读世界地图、用篮球模拟归航船只、模拟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用多种方法论证地球是个球体 第二课时 地形的类型 地形的变化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五种常见地形的比较 我国的地形特征,优势与劣势 地形的变化 活动建议:用砂或橡皮泥做各种地形模型 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盆地 第三课时 地球仪 纬线 地球仪(地轴和两极) 纬线 依次介绍:定义,圆弧状况,长度,指示方向(无限),度数起点线,度数划分,度数的变化,代号,划分半球的界线,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活动建议:1、学生在地球仪上认识纬线,以上特 征由学生认识归纳 2、找出几条重要的纬线:赤道、30 ° N (S)、60 ° N(S)、90 ° N(S) 3、赤道穿过了哪几个州?哪几个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 第四课时 经线 经线 依次介绍:定义,圆弧状况,长度,指示方向(有限),度数起点线,度数划分,度数的变化,代号,划分半球的界线 活动建议:1、学生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线,以 上特征由学生归纳 2、在复习纬线的基础上完成表格 3、相对的经线 4、在地球仪上熟练地找到一些重要的经线,如 0°、180°经线,20°W、160°E经线等 5、自制地球仪模型。 第五课时 经线、纬线复习及应用 基础知识 经线与纬线 经度与纬度的比较 第六课时 地图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部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以后,运用不同的符号和颜色绘制而成的。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活动建议:绘制学校或教室的平面图。 第七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复习海拔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活动建议:绘制等高线图 第八课时 等高线地图的判读 * * 海拔有高有低 四周高,中间平坦,四周有山岭环绕 盆地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以下 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 平原 海拔较高,一般在1000米以上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 高原 海拔有高有低,相对高度较小 地面起伏较山地小,坡度比较和缓 丘陵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 地面起伏较大,峰峦陡峻 山地 海拔 形态特征 地形名称 赤道(南北半球) 20 ° W、160 °E (东西半球) 划分半球的界线 北N、南S 西W、东E 代号 从赤道向南向北渐大 从0 °线向东向西渐大 度数的变化 从赤道向两极各90 ° 从0 °线向东向西各180° 度数划分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度数起点线 纬度 经度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指示方向 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短 一样长 长度 圆 半圆 圆弧状况 定义 纬线 经线 半球界线 度数表示方法 度数值变化规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