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课本文章读后感.doc
中学生语文课本文章读后感
TOC\o1-2\h\u22599第一章《走进语文课本:那些触动心灵的文字》 1
28369第二章《剖析课本佳作:内容与特色的深度挖掘》 1
18896第三章《我的独特感悟:与课本文章的心灵对话》 2
3692第四章《引用经典语句:课本智慧的有力佐证》 2
27521第五章《深入探讨主题:多元视角下的语文课本》 3
4210第六章《情感共鸣之处:语文课本中的人性光辉》 3
30271第七章《总结阅读所得:汲取课本的无尽养分》 4
27501第八章《展望语文学习:课本阅读的持续影响力》 4
第一章《走进语文课本:那些触动心灵的文字》
翻开中学语文课本,就像开启了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有着触动心灵的文字。就拿朱自清的《背影》来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简单的描述,把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那艰难又充满爱的动作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穿着朴素的父亲,在月台上努力攀爬的身影。这种细腻的描写,让无数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与默默付出,仅仅是这样一段文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感动之门。还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百草园中的各种动植物,“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文字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把百草园的生机勃勃呈现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对童年美好回忆的向往。这些语文课本中的文字,有着神奇的魔力,它们能把遥远的故事、不同的情感带到我们面前,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第二章《剖析课本佳作:内容与特色的深度挖掘》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佳作数不胜数,它们各有其独特的内容与特色。以《孔乙己》为例,这篇文章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他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既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又无法改变自己穷困潦倒的命运。文中“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排”字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表现出孔乙己想要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却又囊中羞涩的窘态。这种细节描写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他总是能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现实。再看《变色龙》,这篇小说通过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的态度变化,讽刺了那些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人。奥楚蔑洛夫在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时,声称要严惩狗的主人,可一旦得知狗的主人是将军或者将军的哥哥时,态度立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这种夸张的情节设置和鲜明的人物对比,是这篇小说的重要特色,让读者对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印象深刻。这些课本佳作,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还是细节描写上,都有着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藏。
第三章《我的独特感悟:与课本文章的心灵对话》
在阅读语文课本文章的过程中,我有着许多独特的感悟,就像是在与这些文章进行心灵对话。读《最后一课》的时候,我能深切感受到小弗朗士在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懊悔与悲愤。他以前觉得法语课枯燥乏味,总是想着逃课去玩,可是当真正面临失去学习法语的机会时,他才意识到法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有时候对待学习的漫不经心,总是在失去某些机会之后才懂得珍惜。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还有读《老王》这篇文章时,杨绛笔下的老王是一个穷苦的三轮车夫,他虽然贫穷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送的冰比别人的大一倍,价钱却相同,还在作者一家困难的时候送他们香油和鸡蛋。“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看到这里,我心里满是对老王的同情和敬佩。我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仅仅建立在物质和利益之上,善良和同情是连接人心的重要纽带。这些感悟让我明白,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能引导我们思考人生、反思自我的良师益友。
第四章《引用经典语句:课本智慧的有力佐证》
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语句,是课本智慧的有力佐证。就像《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向他人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就去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就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