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交底.pdf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交底(型钢密实度优化)
一、工程概况及适用范围
本技术交底适用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如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梁等)
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重点优化型钢与混凝土界面密实度,确保结构整体性及耐
久性。设计需符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23、《混凝土拌合
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023、《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规范》
GB50901-2023等现行标准,兼顾混凝土强度、流动性及自密实性能。
二、配合比设计依据与目标
1.设计依据:
–结构设计强度等级(C30-C60)、抗渗等级(P6-P12)、耐久性要求(碳
化、氯离子渗透);
–型钢布置形式(如H型钢、钢管内壁粗糙度)、钢筋穿孔节点构造。
2.核心目标:
–混凝土坍落度180~220mm,扩展度≥550mm(自密实型);
–28d抗压强度≥设计值,弹性模量匹配型钢变形,界面粘结强度≥1.5MPa。
三、配合比设计流程
(一)试配强度计算
•配制强度公式:
–:设计强度等级;
–σ:标准差(C30~C45取4.0MPa,C50及以上取5.0MPa)。
(二)水胶比(W/B)优化
•计算公式:
•控制要求:
–水胶比≤0.45(C50及以上),≤0.50(C30~C45);
–外加剂减水率≥20%以保障流动性。
(三)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
•用水量选择:
•胶凝材料总量:
–水泥占比≥50%,粉煤灰≤30%,矿粉≤20%。
4.砂率与骨料级配优化
•砂率选取:
–型钢密集区域砂率提高2%-5%(增强填充性),常规范围38%-45%;
–骨料最大粒径≤型钢与钢筋净距的1/3,宜选用5~25mm连续级配碎石。
•骨料比例调整:
–粗骨料体积占比60%70%,细骨料细度模数2.33.0;
–掺入5%~10%粒径≤5mm的石粉改善界面过渡区。
⑤5.外加剂与掺合料
•高性能减水剂:聚羧酸系减水剂(减水率≥25%),降低粘度并减少泌水;
•增稠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掺量0.05%~0.1%)防止离析;
•微膨胀剂:氧化镁类(掺量6%~8%)补偿收缩,减少型钢-混凝土界面裂
缝。
四、型钢密实度专项措施
1.自密实混凝土性能控制:
–扩展时间T500≤2s,V型漏斗通过时间5~20s;
–钢筋间隙通过性试验(J环扩展度≥550mm)。
2.界面处理工艺:
–型钢表面喷砂处理(粗糙度Ra≥50μm),涂刷界面剂(环氧树脂类);
–复杂节点增设灌浆孔、排气孔(间距≤1.5m)。
3.浇筑与振捣优化:
–分层浇筑厚度≤500mm,采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避开型钢腹板);
–钢管混凝土柱顶部预留200mm高微膨胀混凝土封顶层。
五、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
1.主控项目:
–坍落度偏差±20mm,抗压强度试块合格率≥95%;
–超声波检测密实度(空洞面积≤0.1%截面)。
2.允许偏差:
–胶凝材料用量±5%,砂率±2%;
–氯离子含量≤0.10%(耐久性结构)。
3.试验要求: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试验(滑移量≤0.2mm);
–电通量≤1000C(抗渗等级P8以上)。
六、安全与环保措施
1.材料存储:外加剂、掺合料分类存放,防潮防变质;
2.废弃物管理:废弃混凝土、清洗废水集中处理,pH值中和至6~9;
3.职业健康:拌合作业区粉尘浓度≤4mg/m³,噪声≤85dB(A)。
七、引用规范及责任划分
1.主要规范: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23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规范》GB50901-202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2023
2.责任划分:
–施工单位:执行配合比方案,提供试块报告及密实度检测记录;
–监理单位:监督材料复验、浇筑工艺及验收流程;
–检测机构:对界面粘结强度、电通量等关键指标进行第三方检测。
附注:施工中需采用BIM技术模拟型钢密集区浇筑路径,复杂节点(如钢
管混凝土柱-梁交接处)应进行11工艺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