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防治》课件.ppt
宫颈癌防治宫颈癌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但它也是可以预防和早期治疗的癌症。本课件将全面介绍宫颈癌的防治知识,包括宫颈癌的基本概念、病因、筛查方法以及治疗方案等。了解宫颈癌的防治知识对于每位女性至关重要。通过提高认识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显著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女性健康,预防宫颈癌!
目录宫颈癌基础知识宫颈癌概述、流行病学、病理分类及分期病因与风险因素HPV感染机制、高危型HPV、其他风险因素症状与诊断早期症状、晚期症状、各种诊断方法预防与筛查一级二级三级预防、HPV疫苗、筛查方法治疗与患者关怀手术、放化疗、心理支持、生活质量管理
什么是宫颈癌?定义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主要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引起,通过癌前病变逐渐发展为浸润性癌。发病部位宫颈位于子宫下部与阴道相连的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生殖器官。宫颈癌主要发生在宫颈鳞柱交界处,该区域细胞活跃,容易受HPV病毒感染。全球发病率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常见癌症,每年新发病例约57万例,死亡约31万例。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仍是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发病年龄分布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在35-39岁,第二个高峰在60-64岁。近年来,宫颈癌患者有年轻化趋势,30-45岁的中青年女性是高发人群。我国宫颈癌的发病年龄比西方国家提前5-10年,这与早婚早育、性行为习惯等因素有关。地理分布宫颈癌在全球分布不均,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远高于发达国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是高发区,而北美、西欧和大洋洲的发病率较低。我国宫颈癌发病也存在地区差异,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西部高于东部,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条件密切相关。
宫颈癌的病理分类鳞状细胞癌占宫颈癌的70-80%,起源于宫颈表面的鳞状上皮细胞。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三种类型。角化型: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有角化现象非角化型:分化程度低,细胞排列紊乱腺癌占宫颈癌的20-25%,起源于宫颈腺体细胞。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多见于年轻女性。黏液性腺癌:最常见的宫颈腺癌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结构类似子宫内膜腺体清细胞腺癌:预后较差的亚型其他类型约占5%,包括腺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透明细胞癌等少见类型。腺鳞癌:同时具有腺癌和鳞癌特征神经内分泌肿瘤:生物学行为侵袭性强肉瘤样癌:罕见但恶性程度高
宫颈癌的分期分期范围特征I期局限于宫颈IA:仅显微镜可见;IB:临床可见II期超出宫颈但未到盆壁IIA:不累及阴道旁组织;IIB:累及阴道旁组织III期扩展至盆壁或下1/3阴道IIIA:累及下1/3阴道;IIIB:扩展至盆壁;IIIC: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IV期超出真骨盆或侵入邻近器官IVA:侵及膀胱或直肠;IVB:远处转移宫颈癌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系统,主要基于临床检查评估疾病范围。FIGO分期是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2018年FIGO修订版纳入了影像学检查和淋巴结评估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分期的准确性。
宫颈癌的主要病因:HPV感染HPV病毒简介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DNA病毒,直径约55nm,无包膜。目前已知有200多种HPV亚型,其中约40种可感染生殖道。高危型HPV约14种HPV亚型被归类为高危型,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持续感染高危型HPV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感染率HPV是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约80%的性活跃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一次HPV。大多数感染可被免疫系统清除,只有少数发展为宫颈癌。致癌机制高危型HPV通过其编码的E6和E7蛋白干扰宿主细胞的肿瘤抑制基因p53和pRb,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恶性转化。
HPV感染机制病毒进入HPV通过性接触传播,在宫颈鳞柱交界处微小损伤处侵入基底层细胞。病毒颗粒与细胞表面的肝素硫酸蛋白聚糖结合,随后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复制HPV基因组在基底细胞中以游离环状DNA存在,随着基底细胞分裂增殖,病毒DNA也随之复制。基底细胞向表面分化过程中,病毒基因组被大量表达。病毒释放当感染细胞迁移至上皮表面并完全角化后,新形成的病毒颗粒从细胞表面释放出来,可再次感染其他细胞,形成持续感染。高危型HPV的E6/E7蛋白干扰正常细胞周期,导致细胞异常增殖。
高危型HPV的种类70%HPV16最主要的致癌型HPV,在全球宫颈癌中的检出率最高,约占宫颈鳞癌的50-60%,腺癌的40%。与其他型别相比,HPV16感染更容易持续并进展为癌前病变和宫颈癌。20%HPV18第二常见的高危型HPV,在宫颈腺癌中更为常见,约占宫颈腺癌的40-50%。HPV18感染的癌变过程通常较快,预后相对较差。10%其他高危型包括HPV31、33、35、39、45、5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