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逻辑与辩论.doc

发布:2019-03-22约2.04万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讲、辩论 概说 一、辩论的特征 1、辩论的定义:论辩是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⑴对抗性 A、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B、自然语言的多义性,使语言指号有差别;C、加之辩论中彼此要求对方接收自己的观点。 ⑵互制性 A、双方都以对方的论断展开话题;B、努力谁服对方,又努力不被对方说服,彼此纠缠在一起。 ⑶功用性 A、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B、目的性强,表现为说服与反说服的过程。 2、辩论与演讲的区别:⑴演讲的论断具有单一性,其主要运用的是论证;辩论彼此对抗,论断具有不相容性,主要运用的是反驳。 ⑵有的辩论具有论辩与演讲双重特征。如:法庭辩论 3、辩论与日常谈话的区别: ⑴论辩诉诸对抗,虽不同于争吵,但可以发展成为争吵,谈话无对抗性,重在交流 ⑵谈话目的在于互传讯息、交流思想,但可以发展成辩论。 二、辩论的方式: 1、当众辩论:当众辩论:特点是有听众参与。 2、个人间的说服辩论:个人间的说服辩论: 特点在于论难双方辩难,或有听众,但不参与。 三、辩论命题的特点:多为价值命题:即表现为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的命题。 1、矛盾性:命题的矛盾是双方的价值矛盾,不是命题自相矛盾。 2、合理性:它不都是陈述经验事实的命题,或从公理出发推出的命题。 3、可信性:一般是因人设辞,把握受话人的心理。 四、辩论命题的特点与合理性:哲学家邦格认为合理性有7个方面: 1、概念的合理性:尽量使语言表达的模糊性最小。 2、逻辑的合理性:避免自相矛盾,力求观点的前后一致。 3、方法论的合理性:从实际出发,广泛地运用质疑和辩护。 4、认识论的合理性:关心经验支持的程度。 5、本体论的合理性:应有与当时大多数科学家相一致的世界观。 6、价值的合理性:目的能够达到,且值得追求。 7、实践的合理性:尽量采用有助于达到目标的方法。 五、当众辩论演讲 1、特征: 当众辩论演讲主要是议论型演讲,而不是传授型演讲与礼貌型演讲。 ⑴有论证陈述和大量的非论证陈述。 ⑵在论证陈述中大多是含有推断关系的命题群。 [3]陈述中委婉或直率,简约或繁丰的运用,都必须从论辩的情境出发。 [4]必须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或曰遵守合作规则的基础上精心选择话语。 [5]适当运用语用手段,目的是以图最终说服听众,但如果能说服对方更好。 2、方法: ⑴递进法:陈述的命题不仅并列,而且意义连贯,每后一命题比前一命题有深一层的意思。 ⑵设问法:明知故问或自问自答,亦或提出问题让听众思索。作用在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促进与听众的交流。 [3]反复法:反复说及某些词语或某些命题。作用在于加深听众的印象,强调自己陈述的观点。 [4]迂回法:在与听众有感情距离时,先说共同处,唤起听众的共鸣,然后再陈述己见,如此听众容易接受,以最终达到说服为目的。 [5]曲解法:故意无视某个词的原意,按照论辩需要重新解释。作用在于新解和原意形成反差,从而唤起听众的热情。 六、个人辩论与话语的信息结构: 话题和说明表现出来的不同交际价值构成的某一话语的讯息结构。 话轮:话题与说明。 话题:已知讯息。说明:新讯息。 1、吸引对方,并引起对方思考的条件:从已知讯息出发,然后引入新讯息。新讯息不断地转化为已知讯息,讯息的膨胀扩大,论辩深入。新讯息不间断地加入,讯息量增加,论辩得以深入、展开。 2、话语的宏观结构: 如果说“话题——说明”是话语的微观结构,那么话语的总体结构,便是话语的宏观结构 精确话论的方式: ⑴删除:(P∧Q∧R)→R; ⑵选择:P、Q、R、 选择P;[3]概括:用另外的讯息单元取代;[4]综合:取代了原来的讯息单元系列,但逻辑地保有原来讯息。 第二讲 辩论简史 辩论的三大源流: 1、辩论的产生 (1)古代中国论辩在统治集团内部由议政职能向社会扩张:外交职能---礼辩职能----生活调侃职能----益智职能。 邓析(前545----509)名家第一人: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辩。邓析死后分为:形名学说;名辩学说。 公孙龙(前325----250)著有《公孙龙子》其中《白马论》5篇,《公孙龙传》1篇。 庄子(前369-----286)惠施(前370----310)一对辩友。 ⑵古代印度:公元前7---6世纪教派兴起,论辩之风久盛不衰,辩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教的教义以及与外道争论,哲学派别也很多。 正统派哲学有:胜论、正理论、数论、瑜伽、弥曼差和吠檀多六派。 非正统派哲学有:顺世论、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和不可知论。 《正理经》 《论轨》、《论式》 新因明创始人陈那则把解决辩论双方的胜负作为因明直接任务之一。 印度的那先与弥兰古之间的著名争论不仅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辩题,而且还涉及到辩论的技巧。印度逻辑散存于正统派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