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乙炔事故案例分析[1].doc

发布:2018-10-11约8.1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资料分享 乙炔站事故案例 案例一 吉林吉化电石厂乙炔泄漏导致空间爆炸,死亡2人 一.事故经过和危害 1988年6有29日,吉林省吉化电石厂氯乙烯车间违章检修致乙炔气泄露,发生空间爆炸,死亡2人。 6有29日。吉化电石厂氯乙烯车间将1#乙炔泵出.入口短节拆下,因原出口阀门内漏,更换新阀后,出.入口管线分别堵加了盲板,做好了检修前的准备工作。机械工开始检修1#乙炔泵。 7月5 日该车间检修蒸镏系统尾凝器,因乙炔系统没有安排检修项目,故只对后部蒸馏系统进行了清洗置换,而前部乙炔及转化系统采用了隔断措施停车。机械工继续对1#乙炔泵检修。14时6分,忽听到“轰”的一声,乙炔泵房发生爆炸。1名工人被崩到泵房窗外18.5m远的地方,全身无一布丝,仅剩一条皮带,当即死亡;另1名工人被倒塌的墙壁压在电机室内1#电机旁,待抢救出,心脏已停止跳动。 二.事故原因分析 1.在拆短节上螺丝时,1 名工人拆下盲板上的4 个螺丝,使管内乙炔气外逸。 由于出现金属碰撞火花,使达到爆炸极限的乙炔气体发生空间爆炸。 2.在没有与化工工段取得联系前,对违章拆卸盲板螺丝未能察觉和只制止。发现有乙炔味时,虽找化工工段进行了处理,但在乙炔气继续外逸的情况下,均未采取有效措施,使乙炔气长时间外逸,达到爆炸极限。 3.泵出口阀使用前,没有进行强度试验和气密性试验,阀门的内在质量缺陷未以能及时发现。事故后发现阀门关闭不严,有6mm月牙缝。经解体检查阀体上的闸板导轨不起作用,阀杆与闸板脱落,位置发生变化,产生内漏。 4.在易燃易爆岗位检修未按规定使用防爆工具。 5.检修任务书填写的安全措施不全,在对蒸馏系统检修停车中,前部只采取了隔离措施,易燃易爆岗位未切断气源。车间领导未向职工交待清楚,管理混乱。 三.同类事故防止措施 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提高群体安全技术素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狠抓基础工作,对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经常进行检查。宣贯安全管理标准,完善工作标准,加强安全管理。 2.严格执行系统停车检修必须切断物料﹑电源等安全管理规定;中小检修必须有完整的安全检修方案﹑严密可靠的安全措施,职能人员到现场,做好检查监督。 3.严格盲板的拆装管理, 严禁带料带压拆装, 必须使用厂统一制作的盲板,做到哪一工种安装,哪一工种拆卸。 4.建立阀门采购﹑验收制度,按规定到定点厂家采购,配备专职检验人员,对进行厂阀门认真进行检查,使用前必须逐个打压,并做好记录备查,把住质量关。 5.对易燃易爆岗位进行检修,必须使用防爆工具。 案例2 河南信阳化工总厂乙炔干燥器排污时爆炸,死亡 一.事故经过和危害 1995年5月8日16时30分, 河南省信阳化工总厂乙炔分厂2#高压乙炔干燥器突然发生爆炸,三间100m2的厂房被摧毁,压缩工段的全部设备被砸坏,当班的4名女工1死3伤,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全厂被迫停产。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立式干燥器下封头自环缝以下被撕裂为7块,裂口宽为45~230mm,开裂处最小壁厚为7.9mm(原壁厚为10mm);断口有明显的450剪切唇;内衬自容器内被推出约0.5m并裂开。容器内壁及断口由于燃烧而呈现碳黑;容器本体在距下环缝100mm处产生塑性变形,变形环带宽230mm,最大变形量20mm。与2#干燥器串联的1#干燥器也有变形鼓包,内壁有燃烧过的痕迹,并且内衬被烧得并且内被烧得扭曲变形。压缩机出口压力表指针停在3。0MPa而不能复零。小型微启式安全阀未发现起跳痕迹。 2.该容器底部排污阀座与封头连接为插入式单面焊(该处是爆炸裂缝)。容器本体无任何安全泄压装置。容器设计压力为2.75MPa,工作压力为2.5MPa,工作温度小与1000C。腐蚀较轻微,该容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是可以保证安全运行的。就是说,容器本体在设计和制造上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次事故的发生影响不大。 3.从压缩机出口压力表不复零及容器本体鼓包变形等现象看,容器爆炸前确曾有严重超压现象。此次爆炸事故实际上是在干燥器里为纯乙炔状态下,遇到某种发火源和发火能量而形成的一次乙炔分解爆炸。从而也证实了为什么日本把过去乙炔的爆炸极限从2.5%~81%规定为现在的2.5%~100%,因为只要用一定的能量进行点火,即使在纯乙炔中火焰也会传播而引起分解爆炸。 4.产生分解爆炸的条件有三,一是初始压力。试验证明,若把乙炔压力提高到0.1MPa时点火,就会发生分解爆炸。此次事故前实际工作压力为1.7MPa。二是发火能量。乙炔分解爆炸的最小发火能量是随压力变化的,压力在0.1MPa时力在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