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规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2
无公害草产品 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紫花苜蓿品种的无公害栽培的环境要求、土壤耕作、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加工与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
本标准适用于紫花苜蓿种子繁殖及其利用牧草的农户、农牧场等。
2 引用的规范性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使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6141-6143-1985 牧草种子分级标准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838—19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4—19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D 9137—1988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 l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 产地环境
3.1 产地空气环境应符合上述规范性引用文件GB 3095、GB 9137的要求。
3.2 产地水环境应符合上述规范性引用文件GB 3838、GB 5084的要求。
3.3 产地土壤环境应符合上述规范性引用文件GB 15618的要求。
3.4 适应地域 紫花苜蓿适应种植区为年均温4℃以上,≥10℃积温1700℃以上,年降雨量为400mm-800mm,海拔2700m以下的区域。
3.5 土壤条件 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富含钙质,在中性至微碱性土壤生长良好,pH值为7-8。
4 土壤耕作
4.1 秋季整地 播种紫花苜蓿的土地,头年于前茬作物收获后,茬地要伏耕或秋耕,并于秋后耙耱镇压,以消灭杂草,蓄水保墒;灌溉地区秋耕后,要冬灌蓄水保墒。
4.2 播前整地 达到疏松表层,土壤细碎,地面平整。播后耙耱或镇压。
DB62/T1124-2003
4.3 施肥
4.3.1 施肥原则 根据苜蓿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应,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按照有机与无机结合、基肥与追肥结合的原则,实行平衡施肥。
4.3.2 基肥 秋耕或播前浅耕时,每667m2施有机肥料1500kg-2500kg,过磷酸钙50kg-60kg为底肥。有机肥料要求充分腐熟,符合无害化标准。
4.3.3 种肥 对土壤肥力低下的,在播种时还要施入硝酸铵2.5kg-4kg,促进幼苗生长。
4.3.4 追肥 每次刈割后要进行追肥,每667m2需钾肥10kg,或磷二铵4kg-6kg。
4.3.5 不得使用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不得使用未经腐熟、未达到无害化标准的人畜粪尿等有机肥料。
4.3.6 选用的肥料要达到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满足无公害苜蓿对肥料的要求。
5 播种
5.1 选种
种子田要播GB 6141规定的Ⅰ级种子,收草地播种Ⅰ、Ⅱ、Ⅲ级种子均可。播种前要晒种2d~3d,以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和幼苗整齐度。
5.2 根瘤菌接种
在从未种过苜蓿的土地播种时,要接种苜蓿根瘤菌,每1kg种子用5g菌剂,制成菌液洒在种子上,充分搅拌,随拌随播;无菌剂时,取老苜蓿地土壤与种子混合,比例最少为1:1。
5.3 播种量
种子田每亩0.25kg-0.5kg,收草地每亩1kg-1.5kg,干旱地、山坡地或高寒地区,播种量提高20%。
5.4 播种期
5.4.1 春播 适宜播期4月中下旬至5月初。春播苜蓿当年发育好,产量高,种子田宜春播。
5.4.2 夏播 干旱地区春季干旱,土壤墒情差时,可在夏季雨后抢墒播种。
5.4..3 秋播 在我省冬小麦种植区,秋季也可播种,但最迟不能超过8月中旬,否则会降低幼苗越冬率。
5.4.4 播种深度 视土壤墒情和质地而定,土干宜深,土湿则浅,轻壤土宜深,重粘土则浅,一般1cm-2.5cm。
5.5 播种方法
紫花苜蓿常用播种方法有条播、撒播和穴播三种;播种方式有单播、混播和保护播种三种,但在干旱地区应实行单播、条播。
DB62/T1124-2003
5.5.1 种子田 要单播、宽行条播,行距50cm;或穴播,穴距50cm×70cm或50cm×50cm或50cm×60cm,每穴留苗1株~2株。种子田要注意隔离,防止串粉,与其它苜蓿品种的空间间距1km以上。
5.5.2 收草地 可单播、混播或保护播种,可条播也可撒播。条播行距30cm。撒播时要先浅耕,后撒播,再耙耱。混播的可撒播也可条播,可同行条播,也可间行条播。保护播种的,要先条播或撒播保护作物,后撒播苜蓿种子,再耙耱。
6 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