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粘胶纤维生产废水回用中的膜处理技术.doc

发布:2018-09-08约3.41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粘胶纤维生产废水回用中的膜处理技术   摘 要:研究人丝生产产生的废水的末端处理中水的再利用,它通过采用膜处理技术将末端废水大部分回用,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达到水的取用与治理一体化,从而减少排入江河的生产废水。   关键词:粘胶纤维;废水;回用;膜处理技术;反渗透   粘胶纤维行业生产吨粘胶长丝耗纯水200吨,吨粘胶短纤维耗纯水120吨。粘胶纤维产生的污水,分别含有硫化物、酸碱和悬浮物、纤维素、半?w维等。经常规处理系统处理后达到一级排放标准,但不能满足生产回用水的水质要求,通过膜处理技术进行回用水。   1 膜处理回用水源选择   适合膜回用水源有精炼工序废水和综合排放水两种,废水回用的经济性和技术难易程度,进行了一下对比分析。   1.1加药量:综合废水呈酸性,处理时需要加碱调整pH值至中性。精炼工序排放水呈碱性,回用处理时需要加酸调整pH值至中性。   1.2水质波动:精炼工序废水属于未经均质调节的废水原初废水,因而水质中各种污染因子含量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导致处理效果波动,使产水水质不稳。最终排放水已经过处理工艺的充分调节均质,水质较为稳定,对生产产品质量较有利。   1.3处理难度:采用膜处理工艺,对于过程控制而言,主要的影响参数是:悬浮物、溶解固体、有机物含量等指标。精炼工序排放废水中有一定悬浮物,溶解固体较少,但有一定波动。有机物含量较高,COD达到200~500mg/l,含有一定量的乳化油,易造成反渗透膜污染。综合废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悬浮物和COD值较低,水质相对优于精炼工序排放水。   因此,本技术主要采用水源为:综合排放水。根据进出水水质情况按照以下工艺过程进行回用处理。   综合排放废水 →多介质滤池 →自清洗过滤器→RO→回用于生产水   2 技术的应用背景   处理水量:1000m3/h。   由于膜系统处理流量上存在水回收率,一般整体水回收率为65%~75%。即对于如上产水量,需要进水量1333m3/h~1538m3/h,24小时约36000m3/d。   3 处理工艺选择   3.1 水质特点   综合排放水是各个生产工序所排废水已经过均质吹脱、中和及混凝沉淀处理后的出水,其浊度、COD、SS等指标已经达到较低的水平。主要水质特点有:   3.1.1水质均匀稳定较好,出水浊度、COD、SS等指标已经达到很低的水平。   3.1.2还含有一定的可溶物TDS,电导率达到5200μs/cm,需要采用脱盐工艺,以满足回用要求。   3.1.3有一定的金属离子如Zn2+,以及Ca2+、Mg2+和S2-等,有一定的结垢倾向。   3.1.4中和混凝工艺中加入了石灰水,使废水中Ca2+离子含量较高,有结垢倾向。   3.2 脱盐工艺   利用膜法处理废水,要实现将粘胶纤维废水进行生产水回用。必须进行脱盐处理因此只能选用反渗透膜,而纳滤膜只能作为反渗透工艺的前工艺。   3.3 预处理工艺   由于反渗透膜的结构特点,为保证反渗透系统的稳定运行,一般要求膜的进水无悬浮物、胶体类等物质,且有机油类含量尽可能低。   为防止废水经沉淀池的出水中残余的絮凝絮体、少量的沉淀胶体和颗粒进入反渗透膜系统,形成污染,需要在反渗透膜系统前设置过滤工艺。   3.3.1过滤   从技术的可行性本身而言,超滤是作为反渗透预处理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本技术系统的投资规模和综合经济性比较,本技术不采用超滤。   根据以上所述,可对各单元工艺进行选择组合,各个单元处理工艺相互协助,做为相互的工艺补充,共同完成对污染物的去除,使废水净化达到回用的目的。经比较采用工艺路线如下:“废水+多介质过滤池+自清洗过滤器+反渗透膜系统”   4 工艺技术   4.1 工艺技术简述   本技术主工艺采用:以综合排放废水为原水,经过多介质填料滤池,去除原水的残余沉淀絮体等污染物质,并截留其它悬浮物、胶体类物质,对后续反渗透RO进行保护,反渗透膜主要进行脱盐,产水达到回用指标。回用水率达到67%。浓水回流至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经和沉淀的方法,去除多数金属和COD,使之达到排放指标。   4.1.1 预过滤滤池   本技术滤池4座,采用双格并联土建构筑物,废水通过原水泵打入滤池,滤池内使用无烟煤、石英砂、卵石多介质填料。滤池设有水反洗泵和气反洗用风机,周期或根据运行压差或产水量对池体进行反洗。   滤池设置液位、压差计、流量计等在线仪表,对滤池进行全自动控制。   系统通过PLC、气动阀、电动阀等控制,分别实现气洗、水洗、或气水联合洗等不同工艺步骤。   4.1.2 反渗透膜系统   滤池的产水在进入反渗透前经过自清洗过滤,以防止滤池滤料的跑漏或污染物质的穿透,保护后续膜不被损伤或污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