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埔军校:走进黄埔军校的风云岁月].陈宇.文字版.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陈宇:走进黄埔军校的风云岁月:中国黄埔军校
中国黄埔军校 第一部分
中国黄埔军校序
章黄埔军校总览黄埔军校,是 20 世纪初中国国民党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
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校址最初在广州黄埔,军校因地而得名。
黄埔军校,聚集了当时全国军界、政界的各路贤达,社会名流,还有苏联的军事专家,一时群英
荟萃,叱咤世界风云。随之一大批将帅之才由此进入历史的大视野,名将辈出,战功显赫,国共两党
的众多高级将领即出自于此,黄埔弹丸之岛在中国现代史上威名大震。
中国黄埔军校,在那个年代被列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
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同享盛名。军校金牌——中国黄埔。20 世纪初的中国以至邻国的青
年,当时就喊响了“到黄埔去”的时代最强音;21 世纪初的今天,黄埔军校的大名,在现代中国仍
可谓妇孺皆知。特别是初创时期的黄埔军校,是中国人心目中敬畏、感佩、自豪的军神。
黄埔岛岁月,是黄埔军校的金色年代,是那代黄埔军人的金色年华。那时的黄埔军校,汇集了共
产党人的“红色”,国民党人的“蓝色”,甚至于还有点各地军阀的“灰白”等杂色,从而打造出了一
个全新概念的 “金色黄埔”。
自然界有一个物种发展规律:杂交的动植物优于原来的母本,混血儿总是要聪明、漂亮一些。孙
中山的智慧和贡献,也正在于联俄、联共,他把代表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先进政体、先进军事的“多
强”联合在了一起,突出实践即体现在以俄为师、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上。如此强强联合,优势互
补,其硕果必然更加耀眼夺目,金光闪亮。还有同时代抗日战
1924年 1 月底,孙中山等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
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联办),受教的这群学生中后来产生
了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联”字,成就了许多有志青年。反之,名校也会褪去光彩,很难再有
昔日辉煌。早期黄埔军校也好,西南联大也罢,其成功教育的秘诀显然与这个“联”字有极大关系。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经历了几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时代
变迁中,起步于广州黄埔岛的这所军校虽然几改校名,校址几易其地,但一般仍统称为黄埔军校。因
校址改变,军校在大陆经历了广州、南京、成都时期,后又迁移到台湾凤山。
国共合作的广州时期(1)
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有句名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在那时,
同闻“炮响”的孙中山,从军事的更深层次上理解了苏俄十月革命,并从中受到鼓舞和启发,决心向
列宁学习,建立革命政党和革命军队。
1921年 12 月,此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介绍,会见了共产国
际代表马林,对其提出的改组国民党、谋求国共两党合作和建立军事学校等建议十分赞赏。1923年8
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率领由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联合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 1924 年元旦,孙中
山和夫人宋庆龄在广州。”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11 月,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国
民军军官学校”,培训陆军初级军官。在此前后,国民党内还酝酿过筹建以“陆军讲武堂”等为校名
的提案和规划,但均未正式开办就夭折了。
1924 年 1 月 24 日,孙中山命名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筹委会”委
员长。在蒋辞职(未准)赴沪后,由廖仲恺代理,继续进行筹备工作和负责招生事宜。“陆军军官学
校”这一校名,在此也最初由孙中山亲自写定,最早出现在国民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同年3 月又见
于广州《民国日报》刊登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布告》和《陆军军官学校考试委员会启事》等文告
中。“陆军军官学校”在孙中山以及众人的努力下,特别是依靠共产党参加筹备工作,输送大批共产
党人和革命分子担任教官或招收为学生,实行两党合作创办革命军官学校,终于在经过短短几个月的
紧张筹备后成立了。
军校宣布成立时,正式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但仍简称为“陆军军官学校”,悬挂
在校大门上的校牌即如此书写。因位于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在当时的口语中通俗称为“黄埔军校”。
其实,该校对外对内发表宣言文告和出版书报刊的署名,从来不用简称或俗称,而用全称。此后,黄
埔军校先后四迁校址,屡改校名,另有不同时期不规范的简称或外加、冒充的名称,合计校名多达
10 余个,但一说到黄埔军校,人们一般都会明白所指即是这个起源于广州黄埔岛的军校。
黄埔军校于 1924年6 月16 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发表演说。他明确提出: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