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节肢动物教学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硬蜱: 雄 雌 硬蜱的发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时期。 胸:中胸发达,翅一对。 足末端有爪和爪垫各一对,中间有一个爪间突,爪垫上密布鬃毛,可携带多种病原体。腹:由10节组成,一般仅可见前五节,后五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前缘脉 亚前缘脉 纵脉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爪垫 二、生活史 1.蝇为全变态昆虫 2.蛹为不食不动时期。常停留在松软泥土内 三、生态习性 1. 孳生地:粪便类,垃圾类,植物质类,动物质类 2.食性:不食蝇,吸血蝇,非吸血蝇 3.栖息与活动:蝇属趋光性昆虫,善飞翔 4.季节消长及越冬:夏秋型,秋型多见。大多蝇类 以蛹越冬。 四、危害 1.直接危害 ① 骚扰、吸血 ② 寄生: 皮肤蝇蛆病 眼蝇蛆病 胃肠道蝇蛆病 耳、鼻、咽、口腔蝇蛆病 泌尿生殖道蝇蛆病 创伤蝇蛆病 吸血蝇蛆 2.传播疾病 ① 机械性传病: ② 生物性传病: 锥虫病(舌蝇) 结膜吸吮线虫病(冈田绕眼果蝇) 白蛉(sand fly)双翅目长角亚目白蛉科。 是一种小型吸血昆虫。发育为全变态。 白蛉主要传播黑热病。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白蛉。 成虫长1.5-4mm,体灰黄色,全身密布细毛,头部具黑色复眼1对。 胸背隆起,似驼背。 孳生地 白蛉的幼期在土壤中发育,孳生环境必须土质疏松、湿度适宜、富于有机物质。 孽生地有:住房、窑洞的墙缝、土壤、畜圈、野外山洞、岩洞、鼠洞等处。 蚤俗称跳蚤,蚤目。无翅善于跳跃,寄生于恒温动物体表,是传播鼠疫等人兽共患病的媒介。 成虫体小,侧扁,长约3mm,呈棕色或黑褐色。全身有鬃或刺,有的种类具栉(梳子状刚毛)。 蚤的生活史为全变态。 蚤寄生于恒温动物,雌、雄蚤均吸血、且常更换宿主,当宿主死后变冷其即离去另觅宿主。蚤的吸血习性与传播疾病有关。 与疾病的关系 蚤对人体的危害除叮刺吸血、骚扰和潜入皮下寄生外,主要能传播以下的疾病: 1.鼠疫 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杆菌,通过方形黄鼠蚤、印度客蚤、谢氏山蚤和致痒蚤在啮齿动物间传播,亦可传播给人。 2.鼠型斑疹伤寒 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体,由印度客蚤等传播。蚤吸入的立克次体在蚤胃的上皮细胞内繁殖,后随蚤粪排出污染进入宿主的伤口而感染。 3.绦虫病 蚤可作为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人因误食含似囊尾蚴的蚤而感染。 虱 虱目。寄生人体的虱有人虱和耻阴虱。 雌虱体长4.4mm,雄虱较小。头部具刺吸式口器,和触角1对,复眼1对。胸部3节融合,有足3对,末端有弯曲的爪,与其足附节末端内侧的指状突起相对而形成抓握器,可抓握于宿主的毛发或衣着的织物纤维。腹部分节,雌虱腹后端呈W形;雄虱腹后端钝圆。 活体虱 雌虱 雄虱 虱为不完全变态,分卵、若虫及成虫三期,卵白色,椭圆形,一端有盖。产卵时分泌胶液,可使卵粘着于毛发或衣着织物的纤维上。 与疾病的关系 1.流行性斑疹伤寒 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由人体虱传播。 2.虱媒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 病原为回归热疏螺旋体,由人体虱传播。 耻阴虱 耻阴虱体形似蟹,灰白色,雌虫长1.5-2.0mm,雄虫稍小。胸腹相连而宽短,足3对,中、后足及爪较粗壮。 蜚蠊又称蟑螂,网翅目。我国室内常见的有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成虫椭圆形,背腹扁,棕褐色具油亮光泽,大小因种而异,常见者体长l0-30mm。头小,口器咀嚼式向下弯曲,触角细长,有复眼1对。胸部有翅2对,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 蜚镰为不完全变态,分卵、若虫和成虫三期。雌虫在产卵前先分泌一种物质形成坚硬的卵荚,荚内含卵16-48粒。刚产出的卵荚夹在雌虫腹部末端,而后粘着于黑暗的隐蔽处。 蜚蠊 德国小蠊 美洲大蠊 蜕皮 幼虫孵化 与疾病的关系 1.机械携带病原体 蜚蠊的体内外均能携带细菌、病毒、原虫包囊和蠕虫卵等多种病原体。病原体经消化道排出仍可存活,因此可传播结核、伤寒、霍乱、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蓝氏贾第鞭毛虫病、肠道蠕虫病及脊髓灰质炎等。 2.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可作为美丽筒线虫、念珠棘头虫和长膜壳绦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