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台湾建筑物耐震设计规范及解说(XX).docx

发布:2018-11-21约7.06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台湾建筑物耐震设计规范及解说(XX)   篇一: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的体会   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的体会   一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增加或调整的主要内容   1. 将Ⅰ类场地细分为Ⅰ。和Ⅰ?两个亚类。   2. 调整了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了软弱黏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   3. 增加了抗震性能设计的原则规定、大跨屋盖结构、单建式地下建筑结构等抗震设计内容、相应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   4. 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反应谱)的阻尼系数和形状系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   5. 补充了8度()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及6度、7度()区、高度小于24米、不设置抗震墙的板柱-框架结构的相关规定。   6. 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对框架结构楼梯间的相关规定。   7. 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相关规定,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墙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   8. 补充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过渡层要求、上部为混凝土小砌块墙体的相关要求、底框部分框架柱的专门要求等规定。   9.补充了7度()和8度()钢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修改了钢结构的阻尼比取值、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地震作用下内力和变形分析等相关规定,增加了关于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的规定,并补充了相应的抗震措施要求。   10. 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   11. 修订了大跨空旷房屋砖柱的适用范围、增加7度()时钢筋混凝土柱和组合砖柱的构造要求。   12. 调整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数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能检验要求等规定。   13. 增加了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砌体填充墙的构造要求,补充了女儿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二 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重要内容   1. 对于平面或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除应满足条的规定外尚应对其计算模型提出特别要求,这就使计算工作量增大,计算难度提高;计算手段增多,但并不能保证其计算结果绝对“准确”,从而使结构安全度难以控制。因此,设计中(特别是建筑设计)应尽量避免采用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尤其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除非该方案的使用功能特殊需要或建筑效果是唯一最好的。   2. 设置防震缝是解决体型复杂、平(转 载于: 小 龙 文档网:台湾建筑物耐震设计规范及解说(XX))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在震情发生时避免相互碰撞的一种好方法。但对于高层,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   构方案而不设防震缝,同时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以消除不设防震缝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要注意由于设置了防震缝而形成结构高宽比超限问题。防震缝同时又能兼作温度缝,对于超长建筑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3“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体现在具体设计中,一是注意建筑平面的长宽比不宜过大,二是对于矩形平面,在剪力墙的布置、柱截面bh的摆向以及楼层结构布置中,应采取增强结构横向(短方向)刚度的设计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否则将本已有差距的两主轴动力特性进一步扩大,对结构的抗震不利。   抗震措施的正确运用是满足抗震设计内容的重要补充。   1 一般的建筑物通常都是采用抗震方法(设置抗震构件、抗震墙)和防震措施(如设置防震缝)来预防地震灾害的,隔震和减震仅适用于特殊要求和高烈度抗震结构。   2 由于强调“强剪弱弯”故需改变传统的做法——箍筋只用Ⅰ级钢,现在提倡用Ⅱ、Ⅲ级钢箍;砼强度越高,其脆性越大,抗裂性能越低,所以对砼强度等级的采用是有所限制的,不是越高越好,正确的设计方法是恰当、适用就行。在附录B中可体会到,采用高强砼时,有关构件剪力、轴压比、柱墙箍筋特征值都比普通砼要求严。   3 “部分框支抗震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意即不包括高位转换层框支结构,换句话说,即高位转换层结构的最大高度应从严控制。对于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框架,不管设防烈度高低也不管房屋高度如何,其抗震等级最低为二级,不存在三级,意即其结构计算及构造措施要求都较严。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属于复杂结构之一,故规范附录E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