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研究选题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 、选题意义及价值
理论意义
1.厘清网暴事件对大学生影响的成因与特点
网络世界是复杂的,但每件网暴事件的成因与特点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网暴事件进行成因分析与特点分析有利于我们对网暴事件认识更加深刻,从中得到反思,重视起网暴事件的影响。
2.分析网暴危害性以及策略应对
网络暴力具有多方面危害性,大学生也是网络世界的参与者,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坚定自身道德标准,在网络世界里也保持自身的判断力,为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出一份力,在对网暴危害性的同时也能及时作出策略应对,肩负起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二)实践意义
1.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在网络上,大学生的发言是相对自由的,看似无心的举动,对别人也许是一种伤害。从网暴事件入手,分析原因及其影响,有利于我们从事件背后得到反思,意识到网络世界也存在一把道德的尺子,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激发其使用网络的正面意识,健康网民,从小事做起,从你我做起。
2.引导良好的网络风气
网络风气是由众多网民一起营造的,不是单纯某一个人的责任。网络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网暴事件的分析,能让我们意识到健康干净的网络环境对一个网民三观形成的重要性所在,引导良好的网络风气势在必行。
3.增强大学生道德修养
从一件件网暴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的背后,大学生能从中意识到自身在网络世界中个人价值,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要不断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自己的法律修养,不仅仅是在网络世界中不随波逐流,有足够的自我判断力,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应该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关于该选题的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关于网络暴力事件社会影响的研究
常江《互联网导致了公共道德的滑坡吗》(青年记者)、高宇巍等人《浅析网络自媒体传播对社会道德的负面影响》(新西部理论版期刊)、慕夏溪《网络暴力的社会影响及其控制》(延安大学学报)、陈迪《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的媒介化呈现及影响分析——以“江歌案”为例》(新媒体研究期刊)等就网暴事件造成的社会层面影响进行了相关阐述。
(二)关于网络暴力对个人层面影响方面的研究
王曦等人《网络暴力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研究》(科教文汇)、唐冰寒《网络暴力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影响: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考察视角》(中国青年研究)、薛海萍《网络暴力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探析——以江苏大学部分学生为例》(现代交际期刊)、陈可人等人《网络暴力对天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教育现代化期刊)等就网暴事件对人层面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三)关于健康的网络行为的引导意义研究
江美娜《净化网络和手机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思索》(中国校外教育期刊)、宫霖《校园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合作经济与科技)、伍佳《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廉洁教育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其培育路径》(红河学院学报)、毕嘉珩《思政教学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智库时代)等文章都对引导健康网络环境的意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说明。
(四)关于对网暴事件影响及控制策略研究
程易苗《网络暴力游戏与攻击行为: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哈尔滨工程大学)、陈强《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负面冲击与应对——基于“网络看客”的国民性视角》(山东理工大学学报)、刘怡坤《浅谈网络暴力的法理学实质及法律应对》(法制博览期刊)、何蕊《清朗网络,从我做起》(中国德育期刊)、宋小红《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治理路径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期刊)等都对网暴事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举措。
三、研究成果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这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的发表者,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图片、视频都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网络暴力的成因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达,凭借着方便快捷的优势,迅速地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促进了人们的沟通、交流和互动,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对于公共事件的态度或者意见。由于网络的广泛普及,网民数量暴增,素质差距拉大,同时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们习惯通过非理性的方式在社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