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人物画的时代气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中国人物画的时代气息
前言:艺术是社会的艺术,而且从来如此。人物画艺术尤其如此。古往今来,无论中外,人物画的名篇佳作,无不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社会性和时代性,无不反映着画家对此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人物画之所以在中国画中独立成科,也正是因为它具有与山水画和花鸟画所不同的属性,这种特殊的属性就是它与人和社会、时代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过分淡化甚或取消这种属性,那么人物画将失去其本质特征,也就无所谓什么人物画了。
中国画创作在当代必须进入科学的分析与理论发性发展的阶段,传统的经验和理论与师徒相承的技术已不经不能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与需要,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从绘画的视角性研究与实践性入手,重视写生,重视从生活中寻找感动。重视生活对当代艺术传作的品质提升,技术探讨以及形式创造等的重要作用,理性地看待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以真诚的美术专业精神与不懈的努力,共同推动民族艺术传作在当代的进步与发展。
那么我将根据自己在这四年大学的学习和对中国人物画的以上理解来撰写我的论文和创作的的毕业创作。我的论文将以中国历史的顺序为主导线逐步推出各个时代的“时代气息”。将它们剖析研究最终探求出当代的“时代气息”。
本论:人物画必须有一个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社会,要研究人,如果人物画研究人,不研究社会,不研究宏观现状是很难发展的[1]。从人物画的起源来看“时代气息”是随着人物画的产生而诞生的,时代气息的表现是附着在人物画的主题“人”上的。“时代气息”是人物画最有价值的一面,人物画脱离了“时代气息”就失去了人物画的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讲只能算是一场水墨游戏。当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气息”,我们把它拆开来看“时代”、“气息”;“时代”二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包含着社会状态、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社交、文化信仰等,“气息”二字不仅透露个人的画风还有当时的精神文化内涵等。不同时代的人物画的表现形式、题材和内容不同,所体现的气息也是不相同的。时代的发展推衍着“气息”的转变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时代需要高尚的精品,需要展示时代精神的触及我们心灵的艺术作品[2]。
一、古代中国人物画的“时代气息”
人物画是中国绘画科目中出现最早并且成熟最早的画种。例如战国时期作为迷信葬具《人物龙凤帛画》,画的是死者死后升仙的意思,反映了当时社会贵族的厚葬礼教与人们的迷信思想。从画面的图案和人物的造型上看:人物腰身紧细,让人想起“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楚俗,戈地的长裙向四周撇开,充分表现了当时的审美[3];从画面上龙凤的图案便可得知当时的精神文化是一种迷信的图腾与崇拜,人物双手合十神态肃穆充满着某种崇拜与浪漫主义色彩。画面的构成很巧妙地把幻想与现实交织着,体现着战国时期君权与宗教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精神。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壁画人物画飞速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人们不堪战乱之苦,文人墨客,颠沛流离,寄希望与来生,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所主张和平、友爱、因果报应等,佛教的教意,正好适应当时人们的心理需要,也符合统治者用宗教去麻痹人民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从当时绘画的题材上看出当时佛教的盛行与人民生活疾苦的时代特征。正因为如此,当时的绘画作品多表现一些佛教题材的作品以寄托人们美好愿望与精神幻想,寻求安逸逃避战乱的时代背景。历史的晨雾笼罩了战鼓萧索的魏晋时代,整个时代充斥着玄迷与颓废[4]。
唐代绘画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绘画内容面向现实生活。随着社会安定,经济高度发展,人物画也得到提高。唐绘画中以人物画和道释人物画为主流,成就最为辉煌,因此名画与名画家辈出。唐代人物画的造型,男性多威武壮实,女性多丰腴典丽,这反映出当时的审美情趣。唐代人物画以线条为造型手段,人物画是忠于现实的。描绘对象,反映了封建社会上升期的时代特征。
唐以后,是五代、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此起彼伏,从未间断。故前人论之为:“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其实决定“文运”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经济。人物画逐渐脱离了宗教的羁绊,人物画从题材或技法方面看,都向多元化发展。而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反映世俗生活的作品也有所增加。
在宋代的画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画面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从总体来看,可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清明上河图》通过这样三段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画面,把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面貌,以及隐藏在这种繁华景象背后的那种有困者酒楼欢宴和劳苦者辛勤操作的贫富差别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中,集中体现了12世纪我国的都市生活面貌,表现了宋代社会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手工业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充分的表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