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肿瘤介入治疗护理规范.ppt

发布:2017-11-10约4.72千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肿瘤介入治疗 护理规范 一、介入病房常规护理 一、介入病房常规护理 (二).术前准备 (1) 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 (2)手术野皮肤准备,范围视插管部位而定(如经腹股沟区股动脉或静脉插管需从脐平至大腿上1/2处双侧备皮,经腋动脉插管则需腋窝备皮)。 (3)术晨测量体温、血压、脉博、呼吸, 如发现病人有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主管医生考虑暂停手术:血压高、发热(体温38oC以上)、感冒或病人来月经、备皮部位有感染等。 (4)术前4小时禁食,以免术中因用化疗药引起呕吐导致窒息。 (5) 送手术前核对病人姓名、床号,检查术野皮肤,排空膀胱(行盆腔介入治疗的病人须予停留尿管)。 (6) 按医嘱准备好术中所需物品(如胆道引流瓶)和药物(化疗药、止吐剂、造影剂、麻药、肝素、生理盐水、栓塞剂等)。 (7)带病历、CT片、所需物品和药物至介入手术室。如有必要,按医嘱术前30min肌肉注射安定10mg。 (8) 与手术室护士交班、核对病人姓名、年龄、诊断、物品和药物。 一、介入病房常规护理 (三)术后护理 1.交接班,了解病人术中情况及用药情况。 2.生命体征的监测。 3.术后病人须砂袋压迫穿刺点、术侧下肢制动6小时和卧床休息24小时。 加压期间观察穿刺点是否渗血或血肿、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的变化。 4.术中使用了化疗药的病人则要观察尿液的量及性状并做记录,应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注意嘱病人多喝水,以减轻化疗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如出现少尿、血尿,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利尿,静脉点滴5%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 5.注意观察病人疼痛情况,及时对症处理。 二、肿瘤动脉灌注和栓塞化疗护理 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动脉灌注和栓塞化疗后,局部阻断肿瘤病灶的血供引起缺血或痉挛。 2.发热:因肿瘤本身或动脉灌注和栓塞化疗后坏死组织被吸收。 3.恶心、呕吐:与动脉灌注和栓塞化疗的用药有关。 观察要点 1.精神心理的变化 2.生命体征的观察:如发热、血压偏高等异常 3.穿刺点情况及术侧下肢血运与皮肤颜色 4.疼痛: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腹部突发性疼痛警惕肝破裂的危险 5.尿量:介入化疗术后的病人尿量要在2500ml/24h以上。 如果是盆腔肿瘤的动脉灌注和栓塞化疗,除了要保持尿量在2500ml/24h以上外,还需要观察阴道有无出血及异常分泌物。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与术前准备(同前): 2)药物的准备: ①栓塞剂:如碘化油、明胶海绵等; ②抗癌药物:如ADM、EADR、5-FU、DDP、MMC、HCPT等; ③止呕药物:如格拉司琼、枢复宁、枢丹、奈西雅等; ④制酸药:洛赛克、甲氰咪呱等,防止胃肠道应急性溃疡; ⑤抗生素 术后护理 (1)术后穿刺点用绷带加压包扎6h,防止出血,家属及病人不能自行松解。若包扎的下肢有麻木不适、皮肤青紫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2)术后卧床6h以上,穿刺侧下肢制动6h,避免弯曲和用力。6h内在床上排大小便,若不能在床上排小便,须在医护人员的协助、指导下排尿。 (3)术后指导及时排尿及观察、记录尿量,鼓励病人多饮水,有利于药物毒素的排出 术后常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观察 (1) 疼痛:多因肿瘤的栓塞坏死所致。 (2)发热:与肿瘤的栓塞坏死吸收有关 (3)消化道反应:因术中灌注的化疗药物进入胃、十二指肠、胆囊、胰腺动脉所致,可持续一周左右。 (4)肾脏的毒性反应 :使用的化疗药物,鼓励病人多饮水,并适当碱化尿液,加速药物从肾脏排泄,减轻毒性作用。 术后常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观察 (5)肝脏的毒性反应 (6)呃逆:由于介入治疗后病灶受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血管栓塞等因素影响继发性引起膈肌充血,或膈神经受到刺激产生痉挛而出现频繁的呃逆 。 (7)骨髓抑制:类同于“化疗病人的护理”。 (8)局部皮肤的损伤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当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和栓塞剂局限于某一区域时,皮肤会表现出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甚至会出现水泡、溃烂。按静脉炎相应的方法处理。 三、经植入动脉药盒导管化疗 观察要点 1.穿刺动脉药盒后观察有无回血,确定能否继续使用该药盒。 2.观察药盒埋置部位的皮下组织有无肿胀,是否有疼痛。 3. 正确使用动脉药盒 :选择专用无损伤针头和正压接头,然后用用无菌敷料固定和保护好创口逢合处并保持敷料干洁。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1)局部皮下组织无菌性坏死:因在注药过程中药液误注入皮下组织所致。 应立即停止注射,局部用地塞米松2~4mg加上0.25~0.5%普鲁卡因封闭,并抬高患肢24~48小时,给予冰敷切勿热敷,或外涂喜疗妥 。 若出现皮下组织无菌性坏死,经外科清创处理后用呋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