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ppt

发布:2016-10-10约7.56千字共8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部分 车载电池 当前世界电池工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第一,绿色环保电池迅猛发展,包括锂离子蓄电池、镍氢电池等。 第二,一次电池向蓄电池转化,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电池进一步向小、轻、薄方向发展。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分为液态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优点 优点 1 2 3 优点 电压高,比能大,循环寿命长 安全性好,无公害,无记忆效应 自放电小,充电快,重量轻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组成部分 正极—活性物质一般为锰酸锂或者钴酸锂,镍钴锰酸锂材料,纯的锰酸锂和磷酸铁锂则由于体积大、性能不好或成本高而逐渐淡出。导电集流体使用厚度10--20微米的电解铝箔。 隔膜—一种经特殊成型的高分子薄膜,薄膜有微孔结构,可以让锂离子自由通过,而电子不能通过。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负极—活性物质为石墨,或近似石墨结构的碳,导电集流体使用厚度7-15微米的电解铜箔。 有机电解液—溶解有六氟磷酸锂的碳酸酯类溶剂,聚合物的则使用凝胶状电解液。 电池外壳—分为钢壳(方型很少使用)、铝壳、镀镍铁壳(圆柱电池使用)、铝塑膜(软包装)等,还有电池的盖帽,也是电池的正负极引出端。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LiMn2O4 、LiCoO2 、 LiNi1/3Co1/3Mn1/3O2、LiFePO4等。其中LiFePO4为正交晶系橄榄石结构,具有无毒性、低成本、热稳定性高、充放电平台平稳等优点,其理论比容量为170 mAh/g,平台电压(相对于Li)为3.4V,理论上锂离子可进行接近100%的嵌入与脱嵌。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材料结构不会崩解或遭到破坏,能承受30C倍率以上的大电流充放电,被认为是大容量动力电池的最有前景的材料。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LiFePO4材料的制备方法 主要有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喷雾热解法、高温固相法、微波烧结法、机械球磨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归为两类:液相合成法和固相合成法。此外,生物模板合成法及薄膜制备法也可用于制备LiFePO4材料。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液相合成法 水热法 溶胶-凝胶法 共沉淀法 喷雾热解法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水热法 一般以可溶性亚铁盐、锂盐和磷酸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直接合成。水热体系为LiFePO4的合成提供了良好的惰性环境。但是,该方法制备的产物经常存在Fe错位,影响产物的电化学性能,存在粒径不均匀、设备投资大等缺点。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喷雾热解法 主要通过在正极前驱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不挥发高沸点聚合物,使其在喷雾过程中与正极活性物质均匀混合,在后续热处理过程中隔绝空气裂解,得到的碳原位还原Fe3+从而形成LiFePO4 。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共沉淀法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LiFePO4时,煅烧温度低,产物的纯度高,形貌和粒度容易控制,材料粒径较小,产物均匀性好。通常在水性溶液中进行,在反应过程中通入惰性气体以防止Fe2+在水溶液中被氧化或直接以Fe3+为原料在高温煅烧阶段进行还原。但该方法存在废液处理问题,实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共沉淀法 以Fe3(PO4)2·8H2O、Li3PO4为原料,通过控制pH值和烧结温度,在相应的盐溶液中共沉积出磷酸亚铁和磷酸锂前驱体,将其在650-800℃进行焙烧制得LiFePO4。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在0.05C和0.5C倍率下充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60mAh/g和145mAh/g。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溶胶-凝胶法 以Fe(NO3)3·H2O、LiNO3和NH4H2PO4为原料,以蔗糖为碳源,以草酸为配位剂和还原剂,将原料混合,加入蔗糖溶液和草酸溶液,在80℃下恒温搅拌得到湿凝胶,置于100 ℃干燥箱中恒温干燥得到干凝胶,然后在惰性气体气氛中煅烧得到含碳的LiFePO4材料。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高温固相合成法 固相合成法 微波烧结法 机械球磨法 第三部分 锂离子电池 高温固相合成法 高温固相法是截至目前最常用且最成熟的一种方法。按化学计量比将Li2CO3、FeC2O4·2H2O和NH4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