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腹膜透析工作指导.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腹膜透析
(一)概念
腹膜透析简称腹透,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最常用的替代性疗法之一,只利用腹膜的半透膜特性,将适量透析液引入腹腔并停留一段时间,借助腹膜毛细血管内血液及腹腔内透析液中的溶质浓度梯度和渗透梯度进行水和溶质交换,以清除蓄积的代谢废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常见的腹膜透析方法包括: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间歇性腹膜透析、持续循环腹膜透析、夜间间歇性腹膜透析、潮式腹膜透析和自动腹膜透析等。目前以双连袋可弃式“Y”型管道系统的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在临床应用最广。
(二)护理措施
1.腹膜透析术前宣教及护理
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及术中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向患者说明腹膜透析的目的、方法,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术前禁食,排空大小便。
备皮范围上肢剑突,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
2.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护理
(1)2-4小时嘱患者排尿,以免尿滞留导致腹透管漂浮移位
(2)腹透液灌注时宜取半卧位或坐位。观察透出液的颜色,透明度,性状。
(3)术后避免剧烈运动。
(4)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发现渗液、渗血、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及时更换敷料。
(5)腹带局部加压包扎,告知患者保持排便通畅,避免腹压突然增加,如排便、咳嗽等。
3.饮食护理 由于腹膜透析可致体内大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丢失,故应通过饮食补充。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2-1·3g/(kg.d),其中50%以上为优质蛋白质;热量摄入为147kJ/(kg.d),即35kcal/(kg.d);水的摄入应该根据水的出入量而定,每天水分摄入量=500ml+前一天尿量+前一天腹透超滤量.
4.操作注意事项
腹膜透析換液的场所清洁、相对独立、光线充足、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
分离和连接各种管道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掌握各种管道连接系统,如双联系统的应用。
透析液输入腹腔前要干加热至37℃。
每天测量和记录体重、血压、尿量、饮水量。准确记录透析液每次进出腹腔的时间和液量,定期送检腹透透出液。
观察透析管皮肤出口处有无渗血、漏液、红肿。
保持导管和出口处清洁、干燥。
5.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透析液引流不畅 表现为腹透液流出总量减少、流入或流出时不通畅。常见原因为腹膜透析管移位、受压、扭曲、纤维蛋白堵塞、大网膜包裹等。处理方法: = 1 \* GB3 ①改变患者体位; = 2 \* GB3 ②排空膀胱; = 3 \* GB3 ③增加活动,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导泻液或灌肠,促进肠蠕动; = 4 \* GB3 ④腹膜透析管内注入尿激酶、肝素、生理盐水、透析液等,去除堵塞透析管的纤维、血块等; = 5 \* GB3 ⑤调整透析管的位置; = 6 \* GB3 ⑥以上处理均无效考虑重新置管。
腹膜炎的护理 多由于在腹膜透析操作时接触污染、胃肠道炎症、腹透管出口处或皮下隧道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为革兰阳性球菌。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腹部压痛、反跳痛、腹透透出液浑浊等。处理方法: = 1 \* GB3 ①密切观察透出液的颜色、性质、透出液量,及时留取透出液常规送检,进行细菌、真菌培养;记录24小时出入量。 = 2 \* GB3 ②用2000ml透析液连续腹腔冲洗3-4次。 = 3 \* GB3 ③腹膜透析液内加入抗菌药物及肝素,也可全身加入抗菌药物。若治疗后感染仍无法控制,应考虑拔除透析管。
导管出口处感染及隧道口感染的护理 常见原因为腹透管出口处未保持清洁、干燥,腹透管腹外段反复、过度牵拉引起局部组织损伤。表现为导管出口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甚至伴有脓性分泌物,沿隧道移行处压痛。处理方法: = 1 \* GB3 ①出口处局部使用抗菌药物软膏或清创处理,每天换药。 = 2 \* GB3 ②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感染严重时采用静脉用药。 = 3 \* GB3 ③继发性腹膜炎、难治性皮下隧道感染,局部或全身用药两周后仍难以控制感染时考虑拔管。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进行导管出口处护理可预防导管出口处和隧道口感染。注意事项包括: = 1 \* GB3 ①导管妥善固定,短管末端放入腰带内避免牵拉。 = 2 \* GB3 ②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腹透管置入6周内暂不沐浴,勿盆浴,沐浴后立即更换导管出口处敷料。 = 3 \* GB3 ③接触导管前清洁洗手。
腹痛、腹胀的护理 常见原因为腹透液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渗透压过高、腹透液流入或流出速度过快、腹透管置入过深、腹膜炎。护理时应注意调节适宜的腹透液温度、渗透压,控制腹透液进出的速度,腹透管位置置入过深时应有置管医生对腹透管进行适当调整,积极治疗腹膜炎。
其他并发症 如腹膜透析超滤过多引??的脱水、低血压、腹腔出血、腹透管周或腹壁渗漏、营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