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畜牧兽医(Z)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标准.doc

发布:2015-09-16约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畜牧兽医(Z)《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40258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 学 分:6 计划学时:96 适用专业:畜牧兽医 1.前言 1.1课程定位 《养猪与猪病防治》是畜牧兽医专业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根据学岗结合和养猪企业生产需求,将原“养猪生产”、“动物疫病”、“动物普通病”课程整合为“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根据规模化猪场生产流程以模块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即系统阐述课程的经典内容,又及时介绍学科的最新进展;既重视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又重视培养实验技能的实践教学,同时又强调基础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养猪生产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我国猪种资源状况,以及防病治病情况,掌握猪的育种方法、种猪生产、仔猪生产、肉猪生产、进行猪科学研究和疾病防治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成为具有必备理论知识、较高的实践技能和较强创业能力的素质复合专业技术人才,为不断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发展养猪事业服务。 该课程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养猪企业所需岗位人才多元化、高技能、复合型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它体现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目标,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时注重其综合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因此本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与养猪企业的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尤其是能力培养方面,参照养猪行业标准制定,精心设计课程结构,合理组织开发教学内容。 1.2设计思路 该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该课程是依据“畜牧兽医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养猪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本课程通过对养猪企业的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养猪企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体现了“职业性、技术的应用性和示范性”,再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与专门能力分解,根据养猪企业的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以企业需求为对象、以项目经验为目标、以动手操作为核心、以职业素质为突破”原则,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及服务方向。使之更符合学校办学定位、更符合养猪企业需要、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达到课程目标与专业目标紧密衔接。在确定培养目标时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养猪企业所需岗位人才多元化、高技能、复合型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它体现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目标,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时注重其综合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因此本课程目标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程目标 1.1总体目标 《养猪与猪病防治》是针对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控两大核心能力培养、基于猪生产工作过程开发的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必修课。在畜牧兽医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门课程以畜牧化学、家畜解剖生理、家畜繁育技术、家畜饲料配合、家畜病原学诊断技术、家畜病理学诊断技术、家畜兽药临床应用等课程为先导课。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当地养猪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典型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将猪生产与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保持一致,实现养猪生产一线岗位能力需求的培养。 1.2具体目标 1.2.1专业能力目标 (1) 能科学合理地进行猪场选址、猪场总体规划与布局。 (2) 能使用环境控制设备调控舍内温度和湿度?能进行舍内通风,清除有害气体? (3) 能根据猪的外貌特点识别猪的品种。 (4) 能科学地进行猪的饲养管理。 (5) 能根据母猪的外部表现和精神状态判断发情状况?能识别发情、妊娠母猪。 (6) 能使用采精器材进行采精,能确定母畜适宜输精的时间,并能使用输精器材进行输精。 (7) 能对母猪进行正常接产,能护理初生仔猪。 (8) 能按规定稀释疫苗,能进行免疫接种。 (9) 能对饮水、畜舍、用具、畜体、车辆和人员进行消毒。 (10) 能清理畜粪及废弃物并进行堆积处理。 (11) 能对病猪进行解剖,观察其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 1.2.2方法能力目标 (1)能自主学习养猪新知识、新技术。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3)能独立制订各种生产计划和行政管理制度。 (4)能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制订猪场的综合防疫措施。 (5)能在实训过程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并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