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火山岩.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两种形态和习性相似的草履虫进行实验: 实验三:把大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同一环境中进行培养,结果两者都能存活下来,并且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水平。这两种虫子虽然竞争同一食物,但袋状草履虫占用的是不被大草履虫所需要的那一部分食物。 两个物种通过食物特化(绿啄木鸟吃蚂蚁,椋鸟吃昆虫的幼虫)、空间的垂直分离(在树上取食昆虫的幼虫,鹟捕食飞行中的昆虫)和水平分离(森莺和柳莺各有自己的取食领域)而避免竞争和生态位重叠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二)种间关系图象解析 资料分析讨论提示: 1. 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时,每个物种都会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因此可以实现共存。 竞争排除原理决定了在同一群落中不可能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态位不可能长期重叠,它们总是为避免激烈的竞争而发生生态位分离。 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一方受益,一方受害 例1.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专家认为,恢复大兴安岭森林资源至少需50年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①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①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森林 ③例子: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等 ②过程: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 ③例子: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苔藓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写出在裸岩和荒田上的演替过程 发生在农田上的演替 荒田阶段 一年生杂草阶段 小灌木阶段 多年生杂草阶段 灌木丛阶段 乔木阶段 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例2.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 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 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 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4、群落的演替 ?列表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点? 所需时间 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 实例 起始条件 所需时间短 所需时间长 所需时间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 次生演替 沙丘、火山岩、冰川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 初生演替 实例 起始条件 控制生物群落演替的因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步和动物的活动性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也为群落的演替创造了条件 3.外界条件的变化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外界环境 不合理 合理 适宜 不适宜 降低 提高 增长型 衰退型 图例 种群密度的变化 对位训练 4.(2008·海南卷,14)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 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解析 甘蔗田弃耕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失去人工控制,物种会越来越丰富。任何一 个群落,植物与动物都有分层现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