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古诗句.doc

发布:2025-03-11约1.21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古诗句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衍生注释:

1.“游子”:指离家远游的人。

2.“寸草心”:比喻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

3.“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这里象征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恩情。

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场景,刻画了一位深爱着孩子的母亲形象。前四句着重描绘母亲的动作,“密密缝”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不舍,她担心儿子在外久久不归,所以把衣服缝得特别结实。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将子女的孝心比作寸草心,把母亲的恩情比作三春晖,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母爱的伟大是子女难以报答的。情感真挚,通俗易懂,触动人心。

三、作者介绍:

孟郊,唐代诗人。他一生坎坷,生活贫困。孟郊的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其诗风瘦硬奇警,擅长五言古诗,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说。

四、运用片段:

原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一、衍生注释:

1.“搴帷”:掀起帷幕。

2.“河梁”:桥,这里代指送别之地。

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景仁即将告别老母亲外出时的场景。首句交代了告别母亲的地点,“搴帷拜母”这一动作体现出诗人对母亲的敬重。第二句中“白发”“泪眼枯”生动地刻画出母亲的衰老和悲伤,母亲头发花白,眼含泪水,表现出离别时的痛苦。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凄惨的画面,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柴门前,诗人觉得自己在这种时候离开老母亲,自己这个儿子简直就像没有一样。全诗情感悲怆,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三、作者介绍:

黄景仁,清代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也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他的诗风哀怨婉丽,情感真挚动人。

四、运用片段:

原文: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一、衍生注释:

1.“霜殒芦花”:寒霜把芦花摧残,这里借景抒情,表示母亲已经去世。

2.“典”:典当。

3.“籴”:买米。

二、赏析:

此诗是诗人与恭在思念母亲时所作。首句“霜殒芦花泪湿衣”通过描写寒霜下芦花被摧残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泪湿衣”直接表达出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眼泪打湿了衣裳,可见思念之深。第二句“白头无复倚柴扉”描绘出再也看不到白发苍苍的母亲倚靠在柴扉旁等待自己的画面,这种画面感进一步加深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两句回忆起去年黄梅雨时节,自己典当袈裟买米回家的情景,这些回忆充满了生活气息,也从侧面反映出母亲在世时家庭的贫苦以及诗人对母亲尽孝的点滴,如今母亲已逝,更显悲痛。

三、作者介绍:

与恭,宋代僧人。他的诗作多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亲人的情感,由于其特殊的身份,他的诗往往带有一种出世之人对尘世情感的独特理解。

四、运用片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