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活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技术方案.docx

发布:2019-09-14约1.6万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XX市生活垃圾中转站 30t/d渗滤液处理项目 技术方案 PAGE I 目 录 TOC \o 1-3 \h \z \u 第一章 概 述 2 1.1 项目基本概况 2 1.2 项目建设背景 2 1.3 处理规模 3 1.4 处理工艺 3 1.5 处理要求 3 1.6 编制依据 3 1.7 编制原则 4 第二章 渗滤液处理技术方案 6 2.1 设计进出水水质 6 2.1.1 设计进水水质 6 2.1.2 设计出水水质 6 2.2 工艺流程及物料平衡 6 2.2.1 工艺流程及物料平衡图 6 2.2.2 工艺流程说明 7 2.3 工艺单元去除效果预测 8 2.4 工艺方案设计 9 2.4.1 混凝沉淀系统 10 2.4.2 一体化两级DTRO渗滤液处理系统 12 2.4.3 浓缩液回灌系统 23 2.4.4 尾水排放系统 23 2.4.5 用电负荷扩容工程 24 2.4.6 辅助工程 24 2.4.7 主要建构筑物 24 2.4.8 主要设备清单 25 ~ PAGE 24 ~ 概 述 项目基本概况 XX市生活垃圾中转站30t/d渗滤液处理项目位于XX市城区,为各个垃圾中转站压缩产生的渗滤液汇总,设计渗滤液处理规模为30t/d,设计渗滤液处理工艺采用“混凝沉淀+两级DTRO”工艺处理,设计渗滤液处理出水水质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表2的排放要求,设计DTRO浓缩液回灌至填埋场,设计尾水进行达标排放。 项目建设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5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环境防治法》(2015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修正)等相关法规的修订,将“维护生态安全”作为立法宗旨加以规定,体现了国家将生态问题作为国家安全、民族安全、社会安全的重要内容的发展观。 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2008年《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的实施,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更加严格。 XX市地中国西北部,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称。近年来致力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扎实做好节能、节水、节地等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同时致力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由于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起步晚,2008年前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出水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1997)标准,渗滤液处理工艺基本上是以“物化+生化处理”工艺为主。随着《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标准的实施,渗滤液处理工艺逐渐多样化,最常见的渗滤液处理工艺有“UASB+MBR+NF+RO”、“MBR+NF/RO”、“预处理+两级DTRO”、“MBR+单级DTRO”等工艺。由于垃圾渗滤液专业性较强,对渗滤液运营人员的要求较高,而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的专业人员不足,导致渗滤液处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随着渗滤液处理工程经验的积累,目前,国内已形成大中型渗滤液处理规模(200t/d以上规模)以采用“生化处理+膜深度处理”工艺为主,小型渗滤液处理规模(200t/d以下规模)及老龄化填埋场渗滤液以采用“预处理+两级DTRO系统”工艺为主的渗滤液处理技术路线。结合国内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的工程经验,根本原因在于:生化处理对人员专业要求较高,大中型渗滤液处理站配备的人员及设施相对完善,运营管理人员水平相对较高;中小型渗滤液处理站的运营管理人员水平普遍不高,对渗滤液自动化程度要求较高。 为了实现现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能长期稳定达标运行,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依安县生活垃圾填埋场50t/d渗滤液处理项目实际情况的渗滤液处理工艺,因此我司编制了本项目的技术方案,供相关部门决策。 处理规模 本项目渗滤液处理规模设计调节池进水32.7t/d,两级DTRO设计进水30t/d,设计富裕系数1.1。 处理工艺 本项目渗滤液处理工艺设计采用“混凝沉淀+两级DTRO”工艺,既实现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应急处理,又可用于新建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