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主要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
李孝川张睿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近几年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目前研究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民族地区、民族院校以及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培育等方面。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生活在中华土地上的56个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组成的,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政治、文化、社会共同体这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受国内学者的关注,其培育路径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大之后被重视。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其关注点主要聚焦于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方面。
一、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
民族地区因受地理环境、历史溯源等影响,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过程中较汉族地区更为困难。因此民族地区的培育问题就非常的重要,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民族地区的培育路径研究总结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1.坚定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通过民族政策的实行,在解决民族问题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进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张博畅认为民族政策是联系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纽带,首先我国的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已经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成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另外民族政策的发展和完善,巩固了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使各民族人民从心里上有更强烈的归属感。我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对离不开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要更加和谐幸福也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富强。
2.维护民族利益。民族地区的利益存在特殊性,与汉族地区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要因地制宜维护民族地区的利益。在政策方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本一定要坚持,其次在处理民族事务和维护少数民族人民的合法利益时要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用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在经济发展上,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力度,使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在文化教育上,重视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问题,增加民族地区基础学校的数量,解决民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完善校内的硬件设施,重视民族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和德育老师的综合素养,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综合素质。
3.传播主流意识。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种类繁多,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要重视主流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重视意识形态在我国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使各族人民在思想上保持统一。张博畅认为:意识形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就要将其以有效的措施融入到实践生活当中,将意识形态与实践相结合,让人们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知到意识形态的作用才行。因而中华民族在多元不断向一体的进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为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精神引领。
二、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
民族院校是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传播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团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针对民族院校的培育路径问题研究比较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1.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培育作用,切实保证教师队伍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政课在民族院校中具有最基础性的作用,是让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途径。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思政课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综合素质水平都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产生重要影响。思想政治课要夯实理论基础也要注重创新,在教学方法、传播手段上使用学生更能接受和理解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结合出来。特别在隐性教育上要注重教师队伍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素养的建设和把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因此要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师风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2.民族院校要充分利用起少数民族学生众多这个特点和优势,促进各民族的师生相互交融交流。民族院校包含不同民族的老师和学生,而各民族之间相互的交流和交融是促进他们相互了解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民族院校要充分调动各民族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民族交融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行动中去,可通过搭建民族交流平台,举办民族交流沙龙,组织民族文化讲座等活动来为各民族的师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和理解的平台。
3.民族院校要建立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制。民族院校应当建立起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目前各大民族高校在短期的培育机制上已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