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墨铸铁的凝固特性和铸件冒口的设置.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球墨铸铁的凝固特性和铸件冒口的设置
中国铸造协会 李传栻
一般说来,球墨铸铁件产生缩孔、缩松的倾向比灰铸铁件大得多,防止收缩缺陷往往是
工艺设计中十分棘手的问题。在这方面,从实际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很不一致,各有自己
的见解:有人认为应该遵循顺序凝固的原则,在最后凝固的部位放置大冒口,以补充铸件在
凝固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收缩;有人认为球墨铸铁件只需要采用小冒口,有时不用冒口也能生
产出健全的铸件。
要在确保铸件质量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工艺出品率,仅仅依靠控制铸铁的化学成分
是不够的,必须在了解球墨铸铁凝固特性的基础上,切实控制铸铁熔炼、球化处理、孕育处
理和浇注作业的全过程,而且要有效地控制铸型的刚度。
一、球墨铸铁的凝固特性
实际生产中采用的球墨铸铁,大多数都接近共晶成分。厚壁铸件采用亚共晶成分,薄壁
铸件采用过共晶成分,但偏离共晶成分都不远。
共晶成分、过共晶成分的球墨铸铁,共晶凝固时都是先自液相中析出小石墨球。即使是
亚共晶成分的球墨铸铁,由于球化处理和孕育处理后铁液的过冷度增大,也会在远高于平衡
共晶转变温度的温度下先析出小石墨球。第一批小石墨球在 1300℃甚至更高的温度下就已
形成。
在此后的凝固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首批小石墨球有的长大,有的再次溶入铁液,
同时也会有新的石墨球析出。石墨球的析出和长大是在一个很宽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石墨球长大时,其周围的铁液中碳含量降低,就会在石墨球的周围形成包围石墨球的奥
氏体外壳。奥氏体外壳形成的时间与铸件在铸型中的冷却速率有关:冷却速率高,铁液中的
碳来不及扩散均匀,形成奥氏体外壳就较早;冷却速率低,有利于铁液中的碳扩散均匀,奥
氏体外壳的形成就较晚。
奥氏体外壳形成以前,石墨球直接与碳含量高的铁液直接接触,铁液中的碳易于向石墨
球扩散,使石墨球长大。奥氏体外壳形成后,铁液中的碳向石墨球的扩散受阻,石墨球的长
大速度急剧下降。由于自铁液中析出石墨时释放的结晶潜热多,约3600 J/g,自铁液中析出
奥氏体时释放的结晶潜热少,约 200 J/g ,在石墨球周围形成奥氏体外壳、石墨球的长大受
阻,就会使结晶潜热的释放显著减缓。在这种条件下,共晶凝固的进行要靠进一步降低温度
以产生新的晶核。因此,球墨铸铁的共晶转变要在颇大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其凝固的温度范
围是灰铸铁的二倍或更多一些,具有典型的糊状凝固特性。
简略说来,球墨铸铁的凝固特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凝固温度范围宽
从铁-碳合金的平衡图看来,在共晶成分附近,凝固的温度范围并不宽。实际上,铁液
经球化处理和孕育处理后,其凝固过程偏离平衡条件很远,在共晶转变温度(1150℃)以上
150℃左右,即开始析出石墨球,共晶转变终了的温度又可能比平衡共晶转变温度低50℃左
右。
凝固温度范围这样宽的合金,以糊状凝固方式凝固,很难使铸件实现顺序凝固。因此,
按铸钢件的冒口设计原则,使铸件实现顺序凝固,在最后凝固的热节部位设置大冒口的工艺
方案不是很合适的。
由于在很高的温度下即有石墨球析出,并发生共晶转变,液-固两相共存的时间很长,
铁液凝固过程中同时发生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因此,要像铸钢件那样,通过浇注系统和冒
口比较充分地补充液态收缩也是不太可能的。
1
2 、共晶转变过程中石墨的析出导致体积膨胀
3 3
在共晶温度附近,奥氏体的密度约为 7.3g/cm ,石墨的密度约为 2.15g/cm 。铸件凝固
过程中,石墨的析出会导致系统的体积膨胀,大约每析出1% (质量分数)的石墨可产生3.4%
的体积膨胀。
妥善地利用铸铁中的石墨化膨胀,可以有效地补偿凝固过程中的体积收缩,在一定的条
件下,可以不用冒口生产健全的铸件。
应该着重提出的是:灰铸铁和球墨铸铁都在共晶转变过程中析出石墨、发生体积膨胀,
但是,由于两种铸铁中石墨形态和长大的机制不同,石墨化膨胀对铸铁铸造性能的影响也很
不一样。
灰铸铁共晶团中的片状石墨,与铁液直接接触的尖端优先长大,石墨长大所发生的体积
膨胀大部分作用于石墨尖端接触的铁液,有利于迫使其填充奥氏体枝间的空隙,从而使铸件
更为致密。
球墨铸铁中的石墨
显示全部